校網標題flash
temp_img
 
temp_img 您的位置: 首頁»  李台山
temp_img temp_img temp_img
temp_img temp_img李台山 temp_img
temp_img temp_img temp_img
temp_img

父親的高粱酒

2012/3/2

作者李台山 


父親一輩子離不開高粱酒,但從來不曾喝過一口酒,他的高粱酒是用來行醫濟世的,而且從來不會用其他的酒來取代金門高粱酒,童年的我極為好奇,見到許多叔叔伯伯都大塊肉、大碗酒豪爽地暢飲,惟獨我心中像神一般偶像的父親,不曾在眾人歡宴中執起過酒杯!

 
父親的個性耿直豪爽,言詞間總帶幾分正義和哲理,就如他常對受醫者道:「回去睡前喝一小杯金門高粱酒,有益氣血。記住,小喝是人蔘,大喝傷人身!」父親幼年曾受教於福建南少林寺武功高強的仙茂行者,所以精於推拿整骨,一般因運動傷害、手足脫臼而無法行動,經父親用手摸測,便能診斷出傷處及傷害狀況程度,他會吩咐從家中廚房拿出金門高粱酒,先倒入碗中,點火燃燒,就在藍色火焰罩滿碗口之際,父親以右手四個指頭伸入碗中,沾出仍冒著火的高粱酒,輕輕拍在傷者患處及穴道上,然後按下穴道,左手扶住患處下方,剎那間便將脫臼的骨骼推回原處,傷者的手或腳立即恢復正常功能;最後,父親會讓傷者自握手拳、伸張五指以確定完全正常才放心。此時陪同的家屬都會報以感激又驚嘆的口氣:「唉呀!太神奇了!謝謝通叔了!」然後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父親幫人處理傷事並不收費,自己還要買高粱酒備用,後來有些鄰居不好意思,就自己拎著酒瓶、拖著小孩到家裏,等待父親從農事完畢之後為他們整治患處;有些人等不及了,就會直接到田裡找父親,此時工作到一半的父親就會立刻放下工作,就在田埂上或大樹下,直接幫他們處理。有一回,約莫深秋入冬、天氣略寒的季節,我們一家人正在田裡收地瓜,遠遠來了一群阿兵哥,抬著一個無法自己行動的人,請求父親救治;父親描述,那位阿兵哥是位來自台南的年輕人,擔任通訊兵勤務,因為架線戰備測驗,不慎摔進深水溝,呼吸困難,臉色發黑,父親要我跑回家拿金門高粱酒,並催促我快去快回,我一口氣往村裏跑,衝進家裏,從廚房拿到酒瓶就奔回田地,見到那人由四位戰士架著,父親正察探他的傷勢,確定是胸部壓傷胸悶,父親隨即為他解放胸前筋脈,不一會兒,只見那人臉色由黑慢慢轉白,父親讓他坐下,小啜一口高粱酒後,再從背部拍推,果然他的臉色又從蒼白、逐漸恢復紅潤;這位充員戰士突然站起來,朝父親跪下一拜,感激父親的救命之恩,五十年前的這一幕,永遠深烙在我腦海中。

  
父親也會釀泡藥酒,基酒當然也是金門高粱,其中最為珍貴的一帖,便是祛風濕藥酒。父親告訴我,這是少林寺獨傳秘方,藥材不從藥鋪購買而是到金門石頭山上挖取,總共十一種藥材,當中四種是閩南和金門獨有。父親以這帖中藥醫治過許多風濕症患者,其中不乏有已數十年拄拐杖的中老年人,服用此藥不出幾日,卻能捨拐杖自由行走,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更確信中國老祖先精研的醫藥之偉大。

  
高中畢業後,我離家負笈台北,次年夏天返金父親特別帶我到太武山採擷這些珍貴的藥草,大部份都是根塊類,父親年近六十,體力已不如前,父子倆扛著鋤頭及十字鎬,穿梭在巨石如林的太武山區尋找藥材;我嘗試著用筆畫出藥草的葉莖根,父親告訴我藥量的比例也很重要,才不會影響藥的效力,當然,這要最重要的藥引就是金門高粱酒,效果才是最好。

  
第二年的初夏的那一天,我再次趕回金門,但已見不到父親最後一面。由於六十年代台金交通困難,竟連出殯告別式都無法趕上,傷痛無可言喻;我和二哥提著祭品上墳,向父親告罪懺悔,紙錢燒盡,供上三杯酒,心裏默念著:「爸爸在天之靈,這三杯酒讓您在十方法界繼續行醫濟世,功德無量……。」

  
回顧父親一生種植高粱,用高粱換大米養家,用高粱酒救人無數,用高粱稞搭成的涼棚下,讓我渡過歡笑的童年,一切的一切都是高粱所賜,但已如明日黃花。高粱酒對父親而言不是酒,它永遠是一份慈悲和一份深深的愛。

  

圖文上稿內容圖片   
點亮浯島的光明燈──專訪金門大學李金振校長

 2011/11/26

 作者李台山

  

緣起

   
歷史洪流中很難找出一個邊境小島,居民不足五萬人,曾經烽火漫天,砲聲隆隆未曾稍歇長達三十年,紅赤土、花崗岩,彈痕累累。在不認命、不認輸的傳統精神意志下,這群人結合了閩、台,及南洋等鄉情力量,創造出金門教育文化史的驚艷!一所不可思議的國立最高學府就在這個島上誕生了,以島為名,就叫「國立金門大學」!

  
金門島,古稱浯洲,南宋紹興(西元一一五六年)、同安縣主簿兼學事朱熹來到他的轄地視學,倡設燕南書院,距今已是八百五十五年前的事了。近千年的時光長河,流注無邊無際的因緣,成就今日的功德。琅琅書聲、絃歌不斷,將取代炮聲烽煙,海外各地負笈來此的學子,可以在這裡快樂安心完成高等教育學業的理想。從戰爭之島到教育之島,金門真的改變了,因為這盞光明燈已經被點亮。

 
為金門大學播種、點燈的人,正是不折不扣出身在這貧瘠島的金門子弟。這一切因緣則要從台灣台南的成功大學開始說起:民國八十六年時任教育部長吳京先生,是前任成功大學校長,他是近代傑出的教育家。來訪金門多次,深知金門鄉親對成立高等學府的殷切企盼。當時的陳水在縣長為此向各方爭取更是不遺餘力,幾經折衝,最後就以高職延伸教育為訴求,教育部遂徵得黃廣志校長的同意在金門設立「國立高雄科學技術學院附設專科(二專)部金門分部」,吳部長、黃校長,以及陳縣長當是第一顆金門大學種子的播撒者。

 

決心

   
最初附設專科部,雖僅設立營建、工商、食品和觀光等四科,但需要一位有能力擔當創立的人選。民國八十六年,吳京部長向成功大學商調時任主任秘書的李金振先生。當時,年已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仍留居金門,為了能晨昏定省,克盡孝道,李校長毫不猶豫答應,接下艱鉅的建校任務,回想起來李老夫人也是成就金門大學的善緣佳話。

 
從接受建校使命的那一刻起,李校長堅定的信念目標,就是要在故鄉建立一所國立大學。為了這個夢想,所有的思維作法都是以建立大學的範疇為規劃設想。明知道迢迢之路,千山萬水難逾越,未來時空人事無淵源,金門想要一所自己的大學,簡直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歲月沒有抹去李校長憨厚正直的蕃薯氣,但他堅毅的眼神,已經確定了全力以赴的決心;層層關卡,重重難題,就憑這份毅力和苦幹實幹的耐心,一一克服了。從民國九十年開始為了爭取升格為技術學院,李校長多方奔走積極爭取,但由於與程序不合,一再受阻,依規定附設專科部依序要先升格為專科學校,如果要直接跳升為技術學院,困難重重。教育部的意見:「金門要成立專科學校,將會迅速核准。」但李校長不為所動,不斷提案陳述,竭力爭取,皇天不負苦心人,民國九十二年終於傳來好消息,教育部同意破格,讓金門專科分部跳級升格為「金門技術學院」。這也是金門教育史上空前突破的一刻,終於有了以吾鄉金門為校名的高級大專學府。 


然而李校長的雄心大志,長遠目標,並不僅於此。更以其百折不撓的意志力,繼續往前推進,決定要完成鄉親父老成立金門大學之夢,這也是他對自己的承諾。

 

風雨無阻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為了完成金門人長年的夢想,李校長每天除了繁雜的校務,櫛風沐雨,披星戴月,找遍每一種方法,用盡一切關係,不浪費一分一秒,完全無暇自己的休閒及和家人相聚的時光,全力投入為升格成為「金門大學」的準備工作早出晚歸。兩岸三地南北奔走,餐風露宿,校長夫人每次見他深夜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時,都還問他事情進行順利嗎?她把先生嫁給了金門大學,成就了金門大學,自己卻在金門大學成立(九十九年八月一日)李校長佈達後半年即往生了。李夫人在最後這十四年與先生離多聚少,無怨無悔,心中盼望著是這所千呼萬喚的金門大學,能在他先生的努力下誕生。而今夢已成真,佳人不在,言及於此,李校長不禁眼眶泛紅。李老太夫人則是民國九十九年仙逝。回想民國九十年,李校長由成功大學借用四年期滿,而金大推展工作,只進行一半,要返成大歸建或辭職擇其一,陷入兩難。母親勉勵他,應繼續投入金大成立推展校務,破釜沉舟,終畢其功於一役。但公私難兩全,老太夫人、校長夫人相繼離去,為人子為人夫,難抑愧傷落莫之情。也不禁讓我們對這兩位偉大的金門女性,深深的讚仰,金門大學欠了李家一份情。

 
成立國立大學的籌備工作千頭萬緒,日以繼夜整理相關資料、拜訪各層級學術單位及請求各方資源支援,都需校長親自臨場報告解說請託。幸運的是,各層級機關、學術單位、旅外鄉親、歷任縣長,以及議長,有感於金門的需要以及李校長的誠心精神,都給予積極支持。

 

群策群力

   
 旅外鄉親楊忠禮博士率先表態支持,親自寫了一封信給校長,表明願意提供獎助學金,邀請世界諾貝爾獎得主,前來金門大學講授課程。這封信在成立大學審查大會時發揮很大作用。之後他隨即捐了二千五百萬元新台幣蓋「楊忠禮園」。金大升格當天他又捐了一百萬美元;此外,另有華僑鄉親黃進益先生捐七百萬新台幣、陳成龍拿督捐二百萬新台幣、黃祖耀先生捐新加坡幣一百萬元、王振坤先生捐二百萬新台幣、陳篤漢先生捐一百萬新台幣、黃章聯先生捐二百萬新台幣、方水金先生捐一百萬新台幣。

 
經陳水在縣長、李炷烽縣長到現任李沃士縣長,各提撥新台幣三億元合計九億元,鼎力贊助金門大學校務基金,連鴻海集團郭台銘董事長也響應捐一百萬美元資助,並提供金大學生至富士康IE學院實習。金大畢業後有機會到台灣或大陸廠區直接就業。旅台學人則宣言支持金門大學的師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楊永斌校長先後以十四次專函,敦促教育部儘早通過金大成立審核案,並代表全體旅台學人對金大的支持與決心。再則是金門當地最大的產業機構,「金酒公司」同意與金大簽訂產學合作,成立大學研發處,金門最高學府與金門最大產業結合,提供學生就業機會,每年提供學術研究經費、創造產學提升。這些宣示和實績都是成立大學審查大會有利的重要條件。經由校長不眠不休奔走、協調,一一促成,最後得以提槍上陣。大學成立審查大會於民國九十九年四月十三日在教育部召開。這是決定金門現在與未來,擁有成立大學的歷史關鍵時刻。此次若未能通過,將來何年何月再有機會,無人能料。而其最大困難點,也是仿如上次,要跳級升格,依規定現階技術學院,必須經由科技大學階段後才能升級為一般大學。李校長則希望能一次到位,直接升格為一般大學。因此阻礙力勢必更大,就在審查大會的前夕,校長先作了一番兵棋推演。原本計劃由也是審查委員之一的旅台鄉賢陳德新先生在最後打圓場。但後來考慮應先發制人,以減少反對票。四月十日,李校長親自拜訪陳先生,並決定請他率先發言,穩住局面。李沃士縣長及王再生議長隨後輪番致詞,在會上承諾:金門全體鄉親再怎麼困難,再苦都要全力支持大學的成立。此言令在場委員為之動容。接著教育部吳清基部長,再為金門發言,懇切表示,從各方面評估與現實考量,金門大學的成立,有其必要,他樂觀其成。至此票勢已呈一邊倒,結果僅有少數反對者也紛紛棄守。金門大學成立之審查案順利通過。在這次驚濤駭浪的審查大會中,氣氛極度緊張,能夠節節突破,最後順利過關,吳部長的發言是很重要的關鍵。而其中薛承泰主席也扮演了無形的推力者;這要說到薛主席與吳部長的默契,之前恰好是台北市政府團隊的同事。原有舊識之誼,對於金門的實務狀況,透過他的傳述,部長當更明瞭。審查會通過後,薛主席馬上接到吳部長的賀電,足見兩人的交情與共識。

 
感恩   

教育部吳京部長、吳清基部長前後兩位吳部長,在成立金門大學的過程中,分別扮演了啟程與臨門一腳的關鍵推手,將來金門縣誌編修時,在成立金門大學的文獻上,應當特別記下一筆,以資感恩,並勉後進。

 


三位縣長的接棒努力,王再生議長在審查會中慷慨陳詞,李校長全力以赴的精神和意志力,點滴筆墨,難以形容盡述。最終把不可能的任務完成,呈現給鄉親,這項金門歷史空前的成就,李校長一點也不居功,他祇道是「天時、地利、人和,因緣俱足而成,衷心感謝所有為金門大學付出心力的人!」淺釋出他的心聲;但我們都知道,金門將成為文化縣大學島的光芒已然乍現,奮力點亮這盞光明燈的人,就是金門子弟李金振校長!

 

圖文上稿內容圖片

 


承擔  為鄉愁

2011/9/10

作者李台山

 


當歲月無可再回頭─李子恆的心靈逆旅開始啟程

 


已是立秋後的下午,臺北街頭依然保存著仲夏的高溫,人們把自己塞進有冷氣的角落,子恆滿頭大汗、急著走在師大路的巷道中,我約了他,卻在亂巷中碰不到頭…… 。

   
一杯冷咖啡,讓我們端坐在一棟低矮陳舊、卻又幽雅的日式老屋內,啜一口冰水,彼此相視而笑!他好奇地問我,想要訪問他的理由?之前電視台幾次邀訪,都被他婉拒了。
  

 

「鄉愁吧!我請你為鄉愁而來。」他輕輕抿了抿嘴,平靜回答我;「這應當是我們共同的生命之歌!」

    
子恆為唐振瑜導演的《落番》譜出了金門的蕃薯味,與永遠擦拭不去的心靈地瓜乳,讓鄉親的心情猶如蕃薯藤,糾纏不清……。
  

  
我們要從哪裏說起呢?還沒作開場白,就已經入戲三分了,這是藝術人的感性直達車,狂飆而去!

    

雖然,《鄉訊》需要一篇人物專訪,可我不願用陳列式的掃描,來影印這位金門音樂才子,太落庸常俗套,他用音樂說故事,聲音演角色,感性優美的文字,只是淺淺的註腳。他說,心靈的諾亞方舟,有她永遠的旅程,鄉愁非不是無邊無際的汪洋。    


我想打探創作的消息,為何是如此的豐富,他告訴我「真情的傳說,包含了一切,用『真』鋪陳出的『善』才有美;我以為,真只是一個點,善是一條線,而我們看到的美是一個面,於是我們得到一個共識:「真即是生命觀,仿如打開一個封閉栓塞,釋放出一縷青煙,卻在陽光下展現萬般的色彩,這就是創作吧!從生命出發進入世界,再擴散到宇宙觀。」子恆很欣悅,也為接下來的談話留下了深邃的伏筆。

     
回到鄉愁的話題,《落番》劇裏的悲情讓他很迷惘,最初感受並不強,特別回到家鄉沉靜數天,才發現踏過澎湖的黑水溝的我們,也是步上不歸的落番路;也就在這個時候,找到理性與感性的交叉點,敷以專業的大部分,才完成這段配樂工作,說來情感並不十分真切,為現實譜下的一曲曲,皆可當如是說。

 

     
從二十歲的〈秋蟬〉到五十多歲的〈蕃薯情〉,顯然已「沒有歲月可回頭」,這段〈牽手〉的最後歌詞,在創作二十多年後,再度被當紅的電視劇拿來作片尾主題曲,收視率極高;但能回去嗎?嘆了口氣,「再也回不去那個感覺了,手指無法再洩漏出那份青春的真與無悔。」
 

 

「掛礙嗎?」我沉沉地問他。 

「對,鄉愁就是一個卸不下的掛子!」    

幾年前把〈夜光海峽〉音樂集推辭了,是為了一個真,掛礙著,也辜負了金門縣政府的一番好意與資助。那或許是對的。    

「現在坦然了嗎?」      
「沒有耶!」不祇這檔事,心像一把被捆住的稻草,稀稀疏疏,迎風起伏,就是飛揚不起來,綑綁的繩子,就是某一種私欲的執著吧。鄉愁吧!這就是我們的主題,「需要作一個終結嗎?」惟有結束才能再出發。
  

 

我引用《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作為詮釋:  

「是鄉愁,不是鄉愁,說他是鄉愁!」妙不可言!  

時間在趕人,錄音室電話催著他,我們仍然娓娓清談,有種禪味;用平靜的心看待天下事,不都如此?

  
再看了看腕錶,不能再耽擱了,站起來告訴我:「〈蕃薯情〉是悲喜的交集,以專業的角度及個人的鄉愁為介面,譜下這段時空的片段,就像走出這家咖啡館,成就了回憶,也註定了離愁。」
 

   
我送他到巷口,遠去的背影,已在輕唱著,下一個鄉愁的傳說!

  

圖文上稿內容圖片



明心見性乘願再來追念明乘長老一位金門的奉獻者 

2011/8/27

作者李台山


七月十三日晚,我正在一個喜宴上,突然接到太武山住持性海師父的電話,告知我:「明乘長老圓寂了」。心裡一陣驚愕,頓時情緒,如臨山崩,海嘯掩天,日月昏暗,我暫時離開喜宴會場,到外面仰著天,深深吸了一口氣,讓完全緊繃的心緒,緩緩平息下來,長老莊嚴的威儀,慈悲的眼神,在我潤濕的眼眶中浮現,久久不曾散去!陷入漫漫遙遙的思維中,許久才聽到背後有人在呼喊我,把我拉回現實中。由於第二天一大早我有要事趕回金門,沒能即刻去上香,直到頭七才去頂禮告罪,荼毘火化那天再去拜別,並見到長老最後一面。

能和長老結緣相識,要從籌辦金門第一次水陸大法會因緣說起。民國九十二年夏,我和振利叔及水衷表弟一起發願在金門啟建一場佛典中最殊勝的水陸大法會,旨以為歷代在金門因戰爭陣亡的先烈忠貞及先祖先靈超薦拔度,並為金門祈福遠離兵刀災禍,希望在地子民永遠安居樂業,此議立即獲得李炷烽縣長認同,並承諾縣府會全力支持。吳成典立委也表示給予支持配合。金門的宗教史上,從未曾辦過水陸大法會,水陸大法會被稱為佛教法會之王。因為需要的人力、物力最多,時間最長,恭誦的佛教經典最多,特別是內壇的儀軌最為莊嚴,主法和尚必當是得道高僧一時之選。方能圓滿大法會的法事功德,對金門首次這場法會尤其特別重要。經由法會總召集人性海師父特別推崇明乘長老來主導內壇法事;也因為長老的關係,臺北善信林敬啟夫婦、林淑娟小姐、包忠詒夫婦、楊森先生,各捐獻新臺幣一百萬元護持金門水陸法會。

見到明乘長老,才知道他與金門的善因緣其實很深遠,民國三十八年的古寧頭大戰時,長老是後備部隊,雖然沒有投入第一線戰場,但後來軍隊移防駐在古寧頭,當時十七歲的長老已茹素,每逢軍隊加菜才有魚有肉,他反而斷炊,民房裡的女主人阿婆見他常常為此斷食,非常不忍,就會煮麵線加地瓜給他溫飽。四十二年,長老二度駐防金門是在榜林,另一位阿婆也這樣照顧他,巧的是兩位老人家恰好是親戚,因緣殊勝!

明乘長老受此照顧,長年感恩在心,雖然部隊調防台灣,長老於四十八年退伍後,特別利用參加宗教勞軍的機會,兩次到金門探望兩位老太太。由是,長老於民國六十八年在新店接辦僑能工商職校(後來改名為能仁家商)時,便立刻宣佈,凡金門籍子弟在校就學,一律不收雜費,為離鄉背井,跨海就讀的金門子女,每學期皆能節省一筆不小的支出,這個作法數十年如一日,被照顧的金門子弟不計其數,我們後輩表示感恩,他懇切地說,金門是他的第二故鄉,能作的也就這麼一點點而已,把金門子弟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照顧。

明乘長老,河南汝南人,民國二十一年生於農家,俗姓陳、宿俱慧根,十歲就萌發修行之心,十七歲開始茹素,民國三十九年隨軍隊自金門前線返台,後巧遇佛門碩德欣然皈依三寶,民國四十八年自軍中退伍後,隔年至台北十普寺,於白聖長老座下剃度出家。五十二年受具足戒並入三藏佛學院就讀,除依止剃度思師外,又親近道源、慧三、玠宗長老研修佛學,長老三度閉關,刺舌血恭寫法華經、地藏經、三昧水懺約十萬字;又於關中燃二指供佛,讓敬仰者尊稱為八指佛陀。長老曾任十普寺副住持監院、臨濟寺監院等,民國六十年在新店大崎腳山上首創大香山觀音寺,並在此閉關三年四個月。後來陸續在平溪創建大香山觀音寺,在花蓮富里創建東富寺,在板橋設立東富講座,新店設立念佛會。民國九十八年為紀念恩師,在新店設立白聖紀念講堂。

長老除了對佛教弘法教育投入畢生力量,並遠於民國六十六年就接辦中興婦孺教養院、收容扶養貧苦無依孤兒,慈悲濟世,拯救無數人於困境之中。長老對於基礎職能教育教學非常重視,民國六十八年,接辦能仁家商,由原來一八九位學生增加到六千名學生,並屢獲全國各項學藝優勝獎,成為一所評價極高的學校,前言所敘也同時造就了許多傑出的金門子弟。

長老一生虔敬信佛,奉獻三寶,對師長極盡孝敬,待人寬厚,自奉甚薄,生活簡單,節儉惜福,隨緣自在。常默默行善,幫助老人孤兒,捐助醫療物質等等。平素威儀穩重,靜默少言,怡然自得。不善於人事交際,不汲於名利。閒雲野鶴,不為物羈。民國八十三年,長老在河南汝南故鄉,創建亞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禪寺,為此常往金門小三通,進出大陸。在機場常見他獨自一人,購買老人優待票,坐經濟艙,在水頭碼頭耐心候船,他常告訴我,來自十方的錢要用在公益的地方,因果分明,不得浪費。南海禪寺落成,規模宏大,如由誰來管理、何人來作住持,他不堅持,如此就把它放下了。

金門在五年內舉辦了三次水陸法會,期間籌備會議不計其數,我大約都會陪同他來金門出席會議,每次都可以藉親近他的機會,請求許多佛學經典開示指導。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當天金門氣象不佳,預計早班七點的飛機兩度從松山機場起飛,在金門上空盤旋,無法降落;第三次再登機才順利在尚義機場落地,但已是下午三點多了,那一回我把握機會,請長老開示心經及金剛經淺釋,獲益良多,我戲稱長老在空中弘法,非常接近西方天堂哩!長老平靜地說:「你說得很是,但也不能說是。」我一下愣住了,他笑了笑,我恍然大悟,這不就「是」嘛!哎呀!我生來愚鈍,真需要當頭棒喝!

長老為了報金門兩位老太太煮地瓜麵線的恩情,一生總想著為金門作些事,當初建立一尊高大莊嚴佛像的構想,他是非常支持的,長老個人捐了新臺幣一百萬元,他希望這尊大佛慈光保佑金門遠離災難,讓金門成為安居樂土,也希望能成為觀光景點;如果在廈門就可以望見莊嚴殊勝大佛,就能引起大陸人來金門觀光的興趣。為增加大佛園區景觀,他贈送了數百盆非常珍貴的盆栽,以目前市價估計,每盆都在數十萬元之譜;另外,為了希望能改變金門的地貌林相景觀,長老從河南鄭州自己的林場,計畫挖植二百萬棵雪松,送給金門;長老認為,若能以雪松美妙的枝葉姿態,取代現有木麻黃或其他林種,則整個金門島的氣息會完全不一樣。長老自河南鄭州取樹苗,從挖取、設計專用貨櫃、運到廈門,每棵費用就要人民幣五元;第一批已經送到廈門,共六十萬棵,可惜為了檢疫的因素,臨時變卦;因為要入境金門必須先把裹土剃除清洗,又增加不少工夫。最後,我們只能接受廿萬棵,另外四十萬棵無法入境,長老只得就近送給廈門市及漳州市,他們倒是意外地感激與高興;而這筆不小的費用也都是長老自己負擔,也從不為這件事講過一句話。

走筆至此,無限心酸。長老對金門的用心,就像是老爸爸,為了孩子的未來,總是無怨無悔幫著他,費心盡力為他設想,但有幾個孩子會想到老爸爸的苦心呢!

長老走了,殘存的雪松還留在金門,繼續成長,長老的精神與恩德將永遠留在金門,歷久彌新!


附記:民國100年9月3日上午10點30分,在新店能仁家商學校活動中心(新北市新店區文中路53巷10號),舉行明乘長老圓寂追思讚頌大典,金門鄉親可前往拈香追憶。

 

圖文上稿內容圖片

 

 

除夕砲聲豆渣圓(傳統金門風味飲食)

2011/5/7

作者李台山

 

臘冬的金門,四面環海寒風刺骨,北風颯颯的吹著,景色十分蕭瑟,草木皆枯,遍野見不著綠意,除夕的前一傍晚,天色已昏暗,伸手不見五指,我摸黑穿過窄窄的長巷,一步一跳一心想去找我的玩伴阿益,他家與我家同在一莊子裡,相隔四五棟房子,中間尚隔著一座菜園,我步步為營小心謹慎往前走著,滿天的星斗,四下卻是一片寧靜,突然遙遠的地方傳來一聲巨響,劃破天際,嚇了一大跳,原來是宣傳砲砲聲,「碰!」「咻!」「狂!」這是宣傳砲特有的節奏,開始砲擊了,非常熟悉的聲音,從小就如影隨形,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這砲聲亦步亦趨,尤其在這寒冷的黑夜裏!奇怪的是不知道怕,反而給我壯膽不少。藉著阿益家窗戶滲出來的微弱的燈光,我飛也似的衝過菜園,二步併著一步走,跑進了阿益家的大門!連蹦帶跳穿越天井進入大廳;偌大的廳堂空盪盪,祇有一盞矮小的煤油燈,閃爍出昏黃的光線,八十多歲的老姑婆,正低著頭剝花生;看不清她臉上表情,屋外砲聲價響,她竟不為所動,想必這單打雙不打的砲聲已夠熟悉,或者另有心思;為著明年春天需要的花生「種」吧!她有點耳背,我親近身子,對她喊:
「老姑婆,我是老三啦!想找阿益,他在不在?」
「哦!阿益在他房裡吧!你吃晚飯了嗎?」
「還沒也!」我往阿益的房裡邊走邊回答她。
「那我拿兩顆豆渣圓給你吃吧!」


說著她便起身,把擱在腿上的「柑仔」放在小板凳上,拄著枴杖,微駝著背,慢慢走向櫸頭的廚房,裡頭沒有燈烏漆抹黑,我身冘心她老人家會跌倒,急忙回過頭,跑向前來,幫她找到火柴,擦的一聲火柴棒一亮,暫時驅走了部份的黑暗,我小心將火苗引在煤油燈的芯。一陣濃濃的媒油味立刻衝入鼻孔,瀰漫屋內些微煙火味,黃黃的燈火上頭冒出縷縷黑煙,老姑婆短小的身子,緊靠在灶邊,蹬著腳尖,右手奮力掀起厚厚竹編的蒸籠蓋,左手伸進蒸籠裡拿出兩顆豆渣圓,對我說:「來這個給你吃,晚上才蒸好的!還溫溫的呢!」我用兩手接過來,找到一個碗公把豆渣圓放進去,老姑婆拿著醬油幫我淋上去,還告訴我:「這豆渣圓有放海蚵,加點醬油會更香更好吃哦!」我用筷子把豆渣圓夾開成四塊,一口一塊沾著醬油直吞入喉,其中豆渣味,芹菜香,海蚵甘甜,無可比喻的美味,感覺非常幸福!這已是五十年前的往事了,不知怎的,竟然歷歷在目。如今老姑婆已作古數十年,每每想起往事,那一幕溫馨的畫面一陣陣湧上心頭!


金門高中畢業(民國63年)後,當年夏天搭著登陸艇來到台灣,旅居他鄉的學子,談不上飲食,能溫飽就不錯了,奇怪的是就此不曾再見到豆渣圓的蹤影,豆渣圓在金門傳統上都是在除夕的前一晚,家家戶戶必吃的一道菜,有道是「二十九下昏,吃豆渣圓配雞湯」,至於為什麼要在這一晚吃豆渣圓,這典故我還要費點心思去查證,在金門人通常把除夕夜叫作「廿九下昏」,事實上,吃豆渣圓都是在除夕前一天吃,也許古早人比較不富裕,每逢過年都需要宰殺雞鴨拜神及祖先,在拜神之前,把煮雞鴨的湯留著配豆渣圓吃。而後,生活比較進步,除夕夜都會準備比較豐富的菜餚,而除夕當天中午,也祭拜完成。雞鴨已可入菜,想當然耳,不會只有雞湯可以喝而已;所以提前一天,吃豆渣圓喝雞湯,應該比較合邏輯吧!
如今想起豆渣圓,腦海浮現的是老姑婆、阿益、砲聲以及家鄉的種種……。


豆渣圓的作法如下:
豆渣一斤
地瓜粉一斤
太白粉1/4斤
大蒜苗(切細)一大碗
芹菜(切細)一大碗
海蚵:半斤(需先濾乾)
或瘦肉:1/4斤(可切成肉丁或肉糜),牛皮菜或高麗菜葉若干、用以墊底,先用熱水燙平比較好用。
蒸40分鐘即熟可食
味素、胡椒、鹽少許


註:
{1}以上比例為標準,如果地瓜粉太少易散開,加上太白粉比較及表面也較粉亮。
{2}冷卻後的豆渣圓可儲存數日,再佐以蒜苗炒出另一道風味的好菜。還可以和麵線煮出豆渣圓麵線,是道地的金門傳統吃法。

 

 

 

temp_img
     
temp_img temp_img temp_img
 
 
 
:::  學校相關資訊: 地址:891金門縣金湖鎮瓊林村9號之1  
Copyright c 2011 開瑄國小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temp_img
 temp_img系統設計製作